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在山头种满鲜花

 

2024-12-20 11:15: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这几天的天气异常晴朗,完全不像已经入冬的景象。锁好教室的门,下班回家,抬头看看这宛如盛夏时节的蓝天白云,回想起刚刚到达石柱时,那个时候的天也是这么蓝,云也是这么白。景同人却不同,那时候我刚刚接到担任一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任务,心中满是焦虑与担忧。而现在的我,平静之余觉得不可思议,这一切竟然已经过去了两月有余。

  2024年9月,到达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渝中实验小学后,我便接到工作安排,担任一年级(6)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之前从未接触过低年级孩子的我心中非常紧张,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学校的重托。

  那时,面对未知的支教生活,除了好奇与期待,我更多的是担心与自责。入选研究生支教团后,参考前辈的经历,我更多地将准备重心放在了中学教学上。因此,这个未曾设想过的教学工作安排对我而言,挑战之大不用多说。为了不辜负学校的信任,为了完成支教志愿者的使命,更为了这些机缘巧合之下成为我短暂执教生涯中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的“宝贝儿”,在接到任务后到正式开学的短短两天中,我用尽全部精力来学习经验,调整好状态准备出发。“如何与六七岁的孩子沟通?”“新手班主任如何快速通关?”“拼音这么教就对了!”这是我在某网络平台统计出的9月高频搜索词。

  教学中,我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便是语言问题。由于地缘环境限制,班上大多孩子都习惯用当地的方言交流,甚至有部分孩子连普通话都不会说,让我与孩子们刚开始的交流障碍很大。另外,在学校缺乏标准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也阻碍了他们学习拼音、学习语文。我先是借着国家推普周的活动,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贴近他们生活的推普班会课——先用有趣的班会课故事和游戏让他们对普通话产生兴趣,加深理解,为后续日常生活与教学中的语言转变开个好头。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在校请讲普通话”的班规后,班上“人人都讲普通话”渐渐成风。

  除了语言问题,随着支教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座小城里数不清的挑战也接踵而至。一年级的孩子身体、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再加上留守儿童极多,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他们的自主学习与生活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难题。和其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年轻的我看起来实在是稚嫩,但正是年轻而稚嫩的我,成为孩子们在学校里坚实的支柱。当上一年级班主任后,很多朋友戏称我是“孩子头”。这个“孩子头”,会为他们分不清的“n、l”焦头烂额,设置各种闯关积分赛激励他们把拼音学好;这个“孩子头”,会在课余时间带他们去亲身感受书本上的大自然,观摩新奇的科技展;这个“孩子头”,会尽量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生活,一个孩子的饭菜洒了比自己没吃饭还要着急;这个“孩子头”,也会被孩子们“拥护”着、“爱戴”着,一张张把“孩子头”画成公主的小画,一张张一见到“孩子头”就笑起来的小脸,一个个下课时间就凑过来的毛茸茸的小脑袋……都是被我珍藏在内心深处的宝物。

  我的父亲曾是一名扶贫干部。童年的记忆中,父亲不是在下乡,就是在去下乡的路上,下班回家后,他也常常会在家里念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事。我始终记得那个时候家里的味道,那是青草的味道,带着质朴的、淡淡的清香。

  那时候,有很多人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就像大学毕业时,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00后支教老师,就是在还没有成为母亲的年纪里,要教会几十个母亲如何教自己的孩子。”我实在觉得贴切,仔细品味后又有些淡淡的苦涩——家长们希望教好自己的儿女,又无法突破地缘环境以及自身的局限,于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就只能淹没在这不可抵抗的逆流之中。

  他们走不出来,为了破局,就需要有人走进去。于是,成千上万不同又相似的青春面孔酝酿着干劲与信心,逆着洋流想尽一切办法,坚定地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石柱县的日子里,我的心里有两座大山,一座属于辛苦,一座属于幸福,相互流动,彼此支撑。我是孩子们坚实的支柱,他们也为我的山头种满了鲜花。(重庆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石柱分队队员杜怡桢)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