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 15:13:00 来源: 微信公众号“中华儿女杂志”
“这是一个战略决定。”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对闽宁协作进行了高瞻远瞩的定义。1999年,作为全国首批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团队,闽宁协作厦门大学宁夏研究生支教团(简称“厦大研支团”)响应闽宁协作,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当一批批闽宁协作厦大研支团的青年抵达宁夏“西海固”时,带着的是热血、遇见的是真诚。如今,这些青年已成长为栋梁,自信自强、刚健有为,依然有支教一年锤炼出的责任与担当。
当大山里的孩子遇见“厦大老师”时,学到了不一样的知识,听到了大海的涛声。如今,他们在教育的阳光雨露下成长成才,带着最初的憧憬和梦想,在各行各业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从福建到宁夏,从大海到大山。25年来,闽宁协作厦大研支团共有312名支教队员,来到这片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土地,追求理想,无私奉献,接力教育帮扶,参与并见证了宁夏“西海固”从绝对贫困到脱贫摘帽、全面小康的历史巨变。团队曾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志愿者扶贫案例50佳”,是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闽宁协作援宁群体”的组成部分,今年刚刚被评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他们跨越山海,25年持续接力,在祖国的大西北奉献青春、播撒希望的种子。
匠心育人,“研地情、析学情”
张秀丽是厦大研支团的第一届队员,也是当年唯一的女生。25年过去了,支教时那些艰苦的点滴渐渐模糊,但那天夜里孩子们的身影,如今仍历历在目。“当时到了晚自习,教室就不再供电,学生想读书,就要自己点蜡烛。有一天晚上,我批改完作业,才发现窗外有很多孩子,他们正借着我宿舍的灯光读书,这让我深受触动。”
由于当地条件有限,张秀丽除了教数学,还通过自学主动承担了物理课的教学。没有教材,就自己写教案、刻卷子。“当时我觉得,如果没有拼尽全力,就对不起他们的这份努力和认真。”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从张秀丽那届开始,厦大研支团与西海固结下了不解之缘。25年间,队员们常年担任支教学校核心课程教学,帮助乡镇中小学解决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燃眉之急。在驻点的宁夏5县21校讲台上,他们“研地情、析学情”,“对症下药”,引入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先进教学理念,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课堂外,队员们在宁夏乡镇中小学接力开展“七彩假期”“凤凰花班”“艺术守望者”“解忧杂货铺”等第二课堂品牌活动,组建合唱团、国旗班、广播站等学生社团,服务支教地孩子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许愿带着学生们一起做手工
眼下,第25届厦大研支团的22名队员正奋斗在这片焕发新生的黄土高原上,隆德分队队员许愿也是一名女生,福建莆田人,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在大学期间,她积极参加学业竞赛,获得第八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优秀奖、宝太杯第八届厦门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获评厦门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学院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获校级学业优秀奖学金、学术创新奖学金。
“大二那年暑假,学校团委组织学生采访研支团的学长学姐们,我有幸采访到了第10届研支团的学长。虽然过了10多年,但是他对那段支教经历记忆犹新,他讲述的点点滴滴都感染了我。我当时就想,以后我也要争取加入他们的队伍里,以青春为笔,续写山海情深新篇章。”许愿说。
大三结束时,许愿通过笔试、面试、心理测试、体检,成为厦大研支团的一员,并开始为期一年的培训,积极为支教做准备。她还为此考取了教师资格证。
2023年6月30日,许愿和新一批研支团队员一行七八个人,从厦门踏上了开往兰州的绿皮火车,他们坐了28个小时的硬卧,到达兰州后再转乘5个多小时的大巴,终于抵达宁夏隆德县。“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绿化很美,来迎接我们的老师非常热情。我被安排在隆德县第四中学,住学生宿舍,单人单间,生活还是很方便的。学校占地面积很大,硬件设施很好,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只是缺少师资力量。”
许愿教初一生物课,“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接触生物这门学科了,所以我要从头学起”,于是她经常白天找老教师听课取经,晚上自己伏案备课、写教案,一遍一遍地修改,反复琢磨……她说:“这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住宿生,有一部分是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平时管教不严,很多学生的重心没有放在学习上,所以我要在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渐渐地,学生们课上越来越认真听讲了,课下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了,许愿和学生们之间的友谊更深了。有一次,她感冒了,声音沙哑着去上课,“那节课,全班同学都非常认真,就连最后一排的学生也不搞小动作了。上完课,有学生拿着润喉糖偷偷塞到我的手中。那一刻,我特别感动。”她说。
一年的时光很快就要过去了,许愿说自己是累并快乐着,她期待着以后每年都能回到这里看看她的学生们。
凝聚大爱,“这条小鱼在乎”
在厦大研支团中,一直流传着《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海水退潮后,大量的鱼被搁浅在沙滩上。一个小男孩见状,捡起鱼一条一条地往海里扔。有人劝他:“孩子,这么多鱼,你救得过来吗?谁在乎呢?”面对质疑,小男孩一边捡鱼一边回答:“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
唐晓宇带领学生用VR看海底世界
25年来,一届又一届研支团的队员接力为大家讲述“一条小鱼”的助学故事,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筹集奖助学金1500余万元,累计资助2.2万余名困难学生,救助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发起捐建了希望小学、运动场、图书角等硬件设施,形成了“这条小鱼在乎”公益品牌项目。
2023年5月,“这条小鱼在乎”的育人故事走红网络,诸多主流平台转发报道,全网累计话题流量近1.5亿。走下课堂,厦大研支团的队员们化身“小主播”,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为“隆隆薯”、“黄土地”等宁夏当地企业直播销售10余场,助力宁夏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第25届厦大研支团团长、海原分队队长唐晓宇说:“不放弃‘每一条小鱼’的精神,在我们每一届支教团的队员中接力传承。作为一名从西部走出来的厦大学子,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每一条‘小鱼’。”
唐晓宇来自新疆阿克苏,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专业,曾获评厦门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支部书记(两次)、优秀学生干部(三次)、校级社会实践积极分子、院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多次获得校级学业优秀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志愿服务奖学金、学术创新奖学金,院级陈荣理自强奖学金等奖励;获得厦门大学第一届学生教案设计大赛一等奖、厦门大学第八届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大赛三等奖;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达315小时。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四川人,他们是第一代援疆工作者,从小我就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们那样,青春不以山海为远,青春当以责任扛肩。”唐晓宇说大二那年,正值厦大百年校庆,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研支团的学长学姐,并观看了由第21届厦大研支团制作的MV《大漠与海》,“白鹭飞向大山,是想要把更多的小鱼带回大海”这句话让他印象尤为深刻,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为这些“小鱼”做些什么。
前些天,在关桥中学任英语教师的唐晓宇到学校附近的快递驿站取教学设备——厦门大学专门为学生邮寄过来的VR眼镜。在“南强名师云讲堂”课堂上,他让关桥中学的学生们戴上VR眼镜,跟随厦门大学教授,“探寻”海洋世界。
“创立于2019年的‘南强名师云讲堂’公益支教品牌项目,已经成为山海间的‘云端桥梁’。”唐晓宇介绍,借助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嘉庚一号”火箭等优质资源,研支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宁夏广播电视台“黄河云视”,打造“南强名师云讲堂”,邀请名师教授开办多主题“云端金课”,累计观看人次超百万。
唐晓宇坦言,25年来,厦大研支团和这些“小鱼”是双向奔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不断涌现。“关桥中学旁边有一个小卖部,这间小小的店面迎来送往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也见证了厦大研支团从未间断的青春接力。一腔异乡口音、一件蓝色队服,成为我们和当地乡亲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这个小卖部就是马小花和马玲玲两姐妹的家。”
“山的那边有广阔大海,只要勤奋学习,你们总有一天能有机会去海边读大学!”支教老师语重心长的一句话多年来始终萦绕在马小花姐妹俩的记忆里,这抹蓝不仅为她们打开了知识的窗户,还向她们提供了助学金。之后,姐妹俩先后考入厦门大学。毕业后,她们放弃在大城市更大的发展空间,选择回到家乡接续这份山海情缘。
还有,陈富财以海原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后积极参与“西部梦想社团”支教活动,霍佰义创办江宁青少年公益组织培育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公益平台,虎小云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韩松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
矢志不渝,做理想信念的播种者
赓续陈嘉庚先生的家国情怀,做理想信念的播种者,是厦大研支团这支青年团队矢志不渝的坚守。教学工作之余,支教团充分利用宁夏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支教地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厦大青年大学生和宁夏中小学生共同的自觉追求。
申昱给学生们上数学课
团队制作《将“山海情”进行到底》、《大漠与海》等新媒体作品,出版《把梦留住》、《让建南钟声传响大山深处》等书籍,带动社会各界关注并投入闽宁协作大潮。闽宁两省区联合摄制讲述闽宁协作厦门大学宁夏研究生支教团的教育帮扶故事的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爱在山那边》播出,同时段收视第一。
在2021年央视“开学第一课”上,厦大研支团集体连线宁夏闽宁镇的孩子们,带领全国中小学生感受用“理想照亮未来”的坚守;研支团代表还登上2022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向世界青年讲述闽宁教育帮扶故事……
第25届厦大研支团先锋党支部宣传委员、海原分队队员申昱是甘肃张掖人,他非常热爱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达350小时;踊跃参与学术竞赛,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国家级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22年厦门大学校园模拟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奖;获评厦门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团总支书记、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志愿者、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校级社会实践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校级学业优秀奖学金、志愿服务奖学金。他坚定说:“我愿意成为一座连接大山内外的桥梁,用微薄的力量让更多人听到大山深处的回响。”
回想刚到海原县第二中学时,申昱坦言自己既想大干一场,又怕干不好,“虽然我们来之前在学校经过了一年的培训,还在厦门当地的学校实习过,但是毕竟教学经验不足,哪些知识点是重点难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怎么能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相处……这些都是困扰我的问题,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申昱教初一两个班的数学课,每次讲完课,他都认真总结,批作业、出卷子、做PPT课件,备课后还要自己对着电脑给自己讲一遍,找出漏洞解决问题。平时每到吃饭时,他总是端着饭盒跑到学生中间和大家一起吃饭,一起聊天,拉近师生关系。周末,他经常挤出时间去乡镇做志愿者,给当地的孩子们办活动,还经常借当地老师的车,开到导航都找不到的地方,逐一去学生家里家访。
“上上周,我去了一对兄妹的家里家访,哥哥读初二,妹妹读初一,家里贫困。经过了解,我得知他们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兄妹俩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进城打零工去了,家中只有体弱多病的奶奶照顾他们。哥哥学习很好,还是班长,很懂事。我去的那天正好是回族开斋节,他们中午是不吃饭的,但是看到我去了,非要留我在家里吃饭,还把大门关上了,就是不想让我走。我非常感动,眼泪真的就在眼眶里打转,最后我实在拧不过这个哥哥,拿了几个馒头走了。”申昱说,“通过这一年支教的经历,我想我以后参加工作也会去基层,去帮助更多的人。”
其实人和溪水一样,只有汇成大河,奋力地把山劈开,把土划破,才有希望奔向大海。《山海情》中厦门大学高材生郭闽航的原型,就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援宁支教青年志愿者。25年来,他们前脚刚接过厦门大学本科毕业证,后脚就出发来到宁夏,见证了宁夏教室从窑洞、土坯房变成现在的多媒体教室;见证了宁夏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的坚定决心;见证了闽宁协作“山海携手”的深情厚谊,他们一边见证历史、一边创造历史,这场跨越山海的接力教育帮扶,始终初心不渝。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