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云南大学研支团:把青春留在大山里生根发芽

 

2024-01-03 10:19:00   来源: 云南网   

  云南大学百年校史馆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张老照片,前来参观的人们总会在一张充满生机的照片前驻足微笑很久。照片里,一群天真可爱的独龙族孩子正团簇在一位身着“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服的老师身旁,镜头里青春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喜悦与幸福,他们正大声地向我们喊着——“中国”。

校史馆中的照片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照片的故事还要从10年前细细讲来。2013年,云南大学首次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并得到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成立了专项项目办公室——西部计划项目办。自此之后,10年、10批、26支支教团、118名同学先后奔赴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福贡县、兰坪县,临沧市凤庆县、临翔区,曲靖市会泽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等云南8个地方开展支教服务。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这118名同学是云大青年,更是云大支教人,他们用一年不长不短的青春,做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教有所得,行有所获

  2015年7月,6名刚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拖着行囊,一同走进了独龙江山区。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王冠森摄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国仅约7000人的独龙族,有4000多人聚居于此,这里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地。这里山高水深、沟壑纵横,每年12月到次年5月初大雪封山,独龙江乡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正因为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回忆起初次走进独龙江的场景,云南大学第一届赴独龙江乡的研究生支教团队长祁欣健仍历历在目——“2015年11月,我和独龙江中心学校的老师们去贡山听课,返回途中突遇大雪,小巴车陷入雪中无法动弹,恶劣的山路和鹅毛大雪让我们不敢再继续冒险前进。正在犹豫时,一位本地老师和我们讲,‘老师干的是良心活,不会有事的,我们继续走,哪怕是车子无法动弹我们也要走回去!’听完这句话后,我们一起拿下车上的行李,开始徒步走进独龙江。步行了10多公里,才看到前方挖掘机为我们重新开辟的道路……在出发前,我反复叩问自己,什么是老师?这次经历之后,我在独龙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如今,祁欣健已经毕业工作,但他仍然很怀念那段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岁月,是大山里的孩子们教会了他坚毅刚强,是坚守岗位30多年的老教师教会了他无私奉献。在独龙江乡,他们是上课的老师,也扮演着孩子们哥哥姐姐的角色。除了要教授学生们知识,更多的是陪伴他们长大,尽可能地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一定要走出去看一看。

  正是得益于在独龙江乡的历练,他很幸运地入选了新云计划管培生项目,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也才能有现在坦然处世的状态和自信面对未来的态度。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情怀,而我不愿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参加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这个问题时,云南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思媛这样回答。

  2019年7月,来自怒江州的李思媛,带着自己大学四年的所思所获回到家乡,在独龙江乡中心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

  2020年5月25日,独龙江乡遇上了几十年一遇的泥石流灾害。在这场自然灾害里,独龙江像在一夜之间被按下了暂停键——网络中断275个小时,供电中断188个小时,自来水中断67天。再次回忆这一段经历,李思媛笑着讲道:“上课的时候,我点蜡烛、照台灯给孩子们上课,遇到下大雨路基被冲垮,我们支教老师就牵着孩子们的手过独木桥,每当我觉得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到独龙族娃娃们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我就会觉得支教生活的这点苦不算什么。从独龙江出来后,再大的困难都不是个事儿,现在的我反而为自己曾经能奋斗在教育扶贫事业的一线而感到骄傲!”

  给娃娃们带去知识和梦想,和他们一起成长,是李思媛人生中最光荣的经历。在独龙江乡,在娃娃们那日渐充满明亮而深邃的眼神中,她找到了支教的意义——她的青春,是一句“老师好”!

研支团成员牵着孩子们的手走过独木桥

  人马驿道、大雪封山、行路艰难、蚂蟥遍地……曾经,时光仿佛在独龙江大峡谷里停滞不前。5年,5届,28位同学前赴后继,他们共同见证了独龙族整族脱贫的巨大成就。隧道通了,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电力足了,孩子们的晚自习不再用蜡烛了;村寨靓了,独龙族老乡们的日子好起来了。他们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当地教师和公务人员扎根独龙江,投身于独龙江的基础教育和脱贫攻坚一线……

  什么是支教老师?用一年的青春时光与一群可爱的孩子相遇,用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也影响自己一生。

  撒下梦想种子,期待破土成长

  初为人师,自己的知识储备有多少,自己又有多少教育经验,他们只不过是用真心和努力去与学生共同进步。

  去年8月,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会泽分队队长彭涛开始在曲靖市会泽县会泽一中文渊中学支教。在农村长大的彭涛,深知读书所带来的远不止一纸文凭。于是,面对父母的担忧和不解,他说:“小时候的泥巴路,让我对世界的了解仅停留在山里,现在我想让志愿服务像线和桥一样,源源不断地把纷繁多彩送给孩子们。”

  从第一次上课紧张得汗流浃背,到追求怎样才能讲得更好,非师范专业的00后老师彭涛在一节又一节课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我的第一堂课是给艺体生所在的班级上课,讲课时一直在出汗,但是下课后,那些比我还高的男同学围在身边跟我说,老师你讲得很好,我的心态才逐渐调整过来。”

  到支教地服务之前,彭涛对于支教的首要想法便是以提高成绩为目标教好每一位学生。然而当学生想看看他手机里外面的世界,说自己这辈子可能只能留在山里时,他很难过,但他也下定决心要让孩子树立走出去的信心和决心。在正常教学之余,彭涛借助课外活动、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带同学们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他还把“考上大学”“出去读书”“相约昆明”常挂在嘴边,让大家对山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期待。

  除了彭涛,在研支团还有很多的榜样。他们教孩子们读书,教他们学会去生活,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想象、敢于创造,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广博和精彩。

  马国贤,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9级硕士生,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他前往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支教。

研支团成员指导同学们学习制作民族手工

  在他与独龙族孩子们共同度过的1057个课时中,他创新开展美育教育,以云南非遗蜡染、扎染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带着孩子们体验创意绘画、手工等美术实践,创作出了200多幅非遗作品,让美育进入大山。

  在海拔5100多米的高黎贡山上,他用双脚翻山越岭、丈量山路,即便大雪封山、断水断电,也没有阻碍他筹建美育教室的脚步——断电就用蜡烛照明,信号中断则口头传信,大雪封路就买防滑链推车上山,白天上课工作时间不足则挑灯夜战、留宿教室……

  终于,“非遗创意美育教室”在他的努力下落成。他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美术作品,通过美育课程教学,将独龙族文化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尽情表达心境,从而向往崇高、向往理想。

  他的支教,真正将“智”“志”双扶有机结合,为孩子们的梦想和未来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

  自2015年起,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除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以外,就不断致力于在兴趣活动课的基础上帮助当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设立了“山水教育”梦想课堂。支教成员发挥自身专长,为孩子们提供更为专业的兴趣指导。不仅为学生开设舞蹈兴趣班、歌唱班、田径班,还带领学生制作剪纸、拼贴、DIY物件。此外,针对当地学生缺乏人生职业规划、梦想建构和生命观念的情况,开设了“梦想课堂”主题课外讲座,内容涉及人生职业规划、知识拓展、生命教育等方面。

  初为人师,从校园出发,从追梦人变为筑梦者,他们用勇敢与坚毅撒下教育的种子,让希望拂进山间,待破土发芽,等茁壮成长,添亮丽色彩。

  接续寻梦,再赴远方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一届又一届的研支团队员和孩子们一起循梦而行、奔赴远方,追逐星光、成为星光。

  今年8月,云南大学刚刚毕业的本科生郑灵丹作为云南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队长,再一次循梦而行,重返独龙江乡这片热土。

  刚到独龙江乡中心学校不久,研支团成员就与学校老师一起走进了孔当村委下的十个村小组,走访了共计21名重点关注学生,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8月底,他们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走进教室,站上讲台,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他们在同学们一声声认真的回答,一次次积极的反馈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他们的包容与鼓励,是孩子们给了他们莫大的勇气与信心。

  在一篇文章中,郑灵丹在键盘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重返独龙添桃李,筑梦启航新篇章”。当问到她标题背后的含义时,她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重新回到独龙江,支教的接力棒已传承到我们云南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独龙江分队五名成员的手中,我们一定会继续传承往届学长学姐的优良传统,让青春在独龙江畔再次绽放绚丽之花!”

停电时,研支团成员还在备课

  从学生到老师,角色转变很难,每一位研支团的同学都有过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总让他们一个头两个大,有时夜里整宿整宿睡不着。明明很用心地备课讲课,为什么知识就是没有进到孩子们的脑袋里,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哪怕有些知识与道理已经说了许多遍,但每每站上讲台去,还是忍不住“喋喋不休”再多说两句。

  他们不停地向老教师请教、坚持网络自学、接受同事批评……他们只想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教学方法;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家访调研……他们只想更全面地了解复杂的学情,更快地拉近自己与学生和家长的距离,控辍保学。

  过去的日子很滚烫,但回想起来总是温暖而明亮。在云南大学今年的迎新文艺晚会上,刚刚完成一年支教服务工作返回学校的第九届研支团成员和刚集合完毕、整装待发的第十一届研支团成员共同演绎了原创小品《我的支教我的团》。

  小品以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续奋斗10年的支教历程为背景,研支团成员自己登上舞台,向新同学们讲述他们的10年时光。10年来,每一届研支团的成员向下扎根,向阳而生。

  志愿有期,服务无涯

  每年出发前,云南大学筑梦研究生支教团都花了很长时间来计划与孩子们的相遇。从严格的招募选拔、岗前培训到落实过程管理、进行跟踪培养,研支团有效保障了志愿者群体增数不降质。

  未来,云南大学筑梦研究生支教团还将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研支团培养模式,通过制定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办法、完善“接力服务、定期轮换”工作模式、打造全年度不间断的长效培养机制、按照“一人一档”原则,围绕“上岗培训、支教过程、支教期满”三个阶段建立培养档案……让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将自己的毕业答卷写在祖国大地上,让一批又一批山区学子走进大学校门。

  志愿有期,服务无涯。今年,是云南大学筑梦研究生支教团组建十周年。十年来,研支团设立实施了一系列“云大·筑梦”主题助学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物资捐赠、思想辅导、素质拓展、游学交流等。

研支团向独龙江乡巴坡小学捐赠柴油发电机,并与学校师生们合影

  在物资方面,研支团将云南大学与支教点联合起来,联合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吴白雨副教授,组织云南青花瓷碗盘网络义卖,为援建临沧市凤庆县鲁史中学基础设施筹集资金12万余元,田径场建设如期完工,投入使用;设立“云大·筑梦”奖学金,联系社会爱心资源对支教地多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1对1结对资助,总金额达到28000元;开展物资捐赠活动,连续7年中秋募集月饼捐给支教地的学生,总计50000余个;筹建“云大·筑梦爱心雨鞋”项目,为267名独龙族娃娃发放雨鞋,让爱心雨鞋陪伴孩子们走向远方,走出大山;设置“云大·筑梦爱心医药箱”为独龙江中心校15个教学班配备医药箱,给山区孩子更安心的爱护……

  在思想教育方面,研支团形成思想交流项目+素质拓展项目的立体助学体系。开展“云大·筑梦”游学计划,带独龙族的娃娃来昆明游学,帮助独龙族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会泽以礼中学开展分享交流会,研支团成员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切入,为当地孩子开展主题讲座,帮助初三学子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在鲁史中学,他们积极筹备“乐享体健、竞彩人生”体育支教活动、优秀校友分享会、云南大学研究生会书信寄语等活动,将更多优质资源带给西部山区学子……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带着知识与梦想,踏着脚下热土,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恪守“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云大校训,在密林深处穿行,用信仰守望边疆,用爱心呵护花朵,帮助三江雪岭、高山峡谷中的孩子们筑梦圆梦。

  从2013年到2023年,研支团的成员们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强国青年观察员”等称号。云南大学独龙江乡研支团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候选集体,云南省“五四奖章集体”,被团中央、《光明日报》评为“最美支教团”等。10年,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点滴浪花,却承载着云南大学支教青年的集体芳华。

  朝阳初升,远望雪山皑皑,眼前青山葱郁,碧玉一般的江水奔流而去,炊烟伴山岚在峡谷间升腾。在云南大山里的那群孩子,他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北京”,最想看的是“天安门”,写得最好的字是“中国”,画得最美的画是“祖国”,唱得最甜的歌是“国家”。未来,将有更多青年学子,因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奔赴山川湖海,在祖国需要之处,说出那句“同学们好”。

  微光可成炬,众行可致远,一个又一个“我想……”的故事还在继续,梦想正在飞跃大山。(记者:代娇阳 贺凯)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