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1 09:3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2年,“玩转科学——点亮黔山娃的科学梦”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消息传到贵州大山深处,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们欣慰地笑了。这是对20年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和小伙伴们在接力支教中不断创新、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
20年,从徐本禹最初一个人,到210人接力的支教团队;从一所小学,扩大到黔鄂三地四校,他们越千山、涉万水,支教的火把始终不熄。
这一切,只为当初对山里孩子的那一句承诺。
大山无言 阳光做证
“毕业了我就回来。”2002年夏天,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为民小学前身),看着孩子们不舍的眼神,结束暑期支教的徐本禹作出承诺。
不久,他放弃了华中农业大学读研的机会,只身再返大山深处。
在没有水电、不通网络的艰苦环境,徐本禹艰难而执着地履行着支教使命。山里孩子听不懂普通话,一道题讲几十遍,累得嗓子哑了也无济于事,经常是他急得掉泪,娃娃们跟着哭。
而到了寒暑假,徐本禹就在武汉、贵阳等地奔波,给孩子们募捐和打工挣钱。
在最难的时候,他得到了母校强有力的支持。
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决定招募志愿者,接过徐本禹支教的火把。此后,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接力,支教地扩大到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大方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4所小学。210名年轻人先后接力,用青春和生命点燃不熄的火把,照亮大山的希望,花样年华也因支教而灿烂芬芳。
“20年过去,为民小学早已从岩洞迁出,有了教学楼、学生食堂和教师宿舍。如今和其他几所小学一样,不仅鸟语花香,操场还铺设了崭新的塑胶跑道,一到课间,孩子们就飞奔下楼尽情嬉戏。”见证小学变迁的王瑞举校长眼里闪着泪。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15年3月11日,早春的贵州大山深处,寒风犹劲。
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为民小学操场上,十几个吃午餐的孩子笑着,闹着,围在火堆旁取暖。
康胜美蹲在孩子们中间,微笑着。
这场景如此熟悉,她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2002年,康胜美11岁,由于家里供不起三姐弟同时念书,她只好到贵阳打工卖臭豆腐。体重不足60斤的她,每天挑着30多斤的担子走街串巷。多少个暗夜里,她想着回到课堂。
2003年,徐本禹放弃读研,爬上狗吊岩,来到为民小学支教。康胜美的爸爸喜出望外,当即要求女儿复学。
徐本禹几乎每天都为康胜美补课,渐渐地,康胜美对学习有了信心。当她看到讲台上徐老师日渐消瘦的背影,看到他苦口婆心地教课,看到他着急流泪,康胜美默默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将来像徐老师那样去帮助他人。那年期末,她数学考了全班第一。一年后,徐本禹去更艰苦的大石小学支教。离开那天,康胜美和同学们追着、哭着,直到老师消失在山路的拐角。
这一别,就是6年。其间,康胜美以全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初中,又考上重点高中毕节民族中学。每学期,她都会收到徐本禹寄来的500元学费、学习资料和衣物。
高三那年,母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康胜美感觉天塌了。她跑到医院楼顶,双膝跪地,哭着拨通了徐老师的电话。徐本禹流着泪要她坚强,随后又寄去1000元。康胜美牢记老师的话,边备考边带着母亲求医。
母亲还是走了。懂事的康胜美想放弃上学去打工,还是徐本禹要她坚持。2011年夏,康胜美考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徐本禹又拿出5000元作为学费。康胜美感恩,在武汉求学期间,她主动加入“本禹志愿服务队”,周末去盲校、福利院做义工。2014年,康胜美大学毕业后,悄悄回到贵州大山,在徐本禹最初支教的为民小学接过教鞭。
她爬上高山寻找手机信号,下载学习资料给孩子们阅读;把戴着耳环的叛逆男孩儿、不愿学习的女孩儿拉回了课堂;她像徐老师当年一样,翻山越岭挨个家访……
山里条件艰苦,也没有工资和任何补助,她全靠大学期间的奖学金和打工挣的钱生活。寒假,她到湖北孝感打工,挣来的钱开学后奖励给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
孩子们在一点点进步,她的心像花儿一样绽放。
“跟本禹老师一样,我教的孩子也成大学生啦!”2022年7月12日,康胜美回到为民小学与当年的学生久别重逢。这一年,她教的16名学生中,有4人考上了大学。
如今,结束支教的康胜美已有了幸福的小家庭,做了妈妈。她请徐本禹给孩子取名:梦卓(意为超越梦想、追求卓越)。
追随徐本禹脚步长大的孩子,还有第十七届研支团成员陈晓娟。这位在大水乡土生土长的彝族女孩儿,从小听徐本禹的故事长大,不仅考上盼望已久的华中农业大学,2021年又如愿回家乡支教。
我愿为你守着约
“只要你们考上大学,我一定会回来!”2012年7月,第6届研支团志愿者刘小庆与学生黄洁、罗意韩告别时约定10年后相见。2022年7月11日,刘小庆守带着女儿不远千里赶到箐山本禹希望小学,师生重逢相拥而泣。黄洁现在在贵州上大学,罗意韩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小时候觉得离别是一辈子的事,只有拼命去考大学,但真的没想到刘老师会来!”罗意韩流下激动的眼泪。
一年贵州行,一生支教情。其实,在支教志愿者心里,思念与牵挂无时不在。每年都有往届志愿者悄悄回去,翻山越岭,只为那几个小时的相聚。
在他们的持续关心关注下,20年来,从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为民小学走出一届届毕业生,他们走进乡镇初中、毕节市重点高中,走向理想中的高校。
“加油!”2022年12月20日,正值研究生考试冲刺阶段,支教志愿者丁洁给从华农大石希望小学走出来的学生谢微微鼓劲。
“看到他们成长成才,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丁洁说。
“支教老师带出来的大学生太多了,尤其这几年,仅我们小学就有20多个。”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校长王成范感慨道。
离别,我们不哭好吗
隔着车窗,再看一眼乌蒙大山。身后,孩子们追着车奔跑。风起尘扬,那些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转个弯,直至消失。
泪水,这才猛地从杨子萱眼里夺眶而出。
2021年7月7日,是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杨子萱终生难忘的日子。在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为民小学支教一年,她与这里的孩子们早已情不可分。
“老师,你走的时候我都不敢看你。”
“老师,我们每天存一元,等明年你来找我们,就可以请你吃大餐了。”
……
孩子们的话在杨子萱耳边一遍遍回响,她仿佛看到六(1)班的孩子们又笑着朝她扑过来:“高冷”但懂事的杨晓亿、大姐姐模样又有少女心的杨光会、笑起来一口白牙的郭嘉诚、“小话痨”吴春婷、相信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何飞月、害羞的“大长腿”郭东泽、爱读书的杨艳琴,还有最容易惹她生气和关注的沙正跃……
“老师,你要记得我。”从走出教室到上车离开,沙正跃用手机一直对着杨子萱进行拍摄。
怎会忘记?泪光里,杨子萱想起带着合唱团初次唱起彝族歌曲《阿杰鲁》,孩子们怯生生不敢开口,想起表演《左手右手》时的各种手忙脚乱。一年时光,那份自信终于慢慢从孩子们脸上、心里漾出,从《你笑起来真好看》的开心,到《明天会更好》的期待,再到《红星闪闪》的铿锵,那童声嘹亮,在山谷间久久回响。
“感谢杨老师教会我唱歌,我会一直记得你。”小女生龙羿庭悄悄塞给杨子萱纸条。那一刻,杨子萱看到音乐的种子已悄然破土。
孩子们懂得了做人要正直善良和感恩,人生需要不断奋斗。而杨子萱也明白了,耐心是可以浇灌希望的,努力真的会开花。
杨子萱的心,留在了这个叫狗吊岩的小山村。
和杨子萱一样,20年间,每个支教志愿者都经历过离别,他们带着希望来到这里,带着不舍离开。在他们心里,这片土地一直是他们一生的牵挂。
从演员到志愿者的蜕变
2014年5月5日,一部由华中农业大学学生主演的大型原创话剧《牵挂》,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牵挂》以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农村支教为主线,生动再现了研究生支教团的感人事迹。该剧在全国公演100余场,感动了无数观众。孙伟、陈丽、孙潇3名主演深受感动而申请支教。2015年秋天,他们与同伴一道用心浇灌,用爱呵护,完成由学生、演员到支教志愿者的蜕变。
2013年,孙伟如愿考进华中农业大学《牵挂》剧组,不仅主演,还担任全部词曲的主创。
创作非常艰苦,由于他没有支教经历,只能试着去感受支教法人情怀,“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最终,作品获得通过,舞台上的话剧也感动了自己。
但这份感动,他总觉得不踏实。于是,通过严格选拔,他走进贵州大山深处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
这一年,孙伟有过太多难忘的经历:“走了4小时山路,蛇突然出来会是什么感觉?唉,孩子们上学太难了。”“天这么冷,手脚都冻了,他们还在路上采摘野花,悄悄放在我窗前……”
音乐创作激情被山里的孩子点燃。他不停地写啊、唱啊,泪水一次次浸湿稿纸,化作音符,从宿舍飘出,在大山回响。
2016年7月23日,央视《星光大道》,孙伟受邀带着贵州大山里的十几名学生,出现在舞台中央。
“牵挂/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牵挂/孩子的眼眸/纯净的/支教的心。”作为大山里的孩子,他动情歌唱,泪湿双眼。
结束支教前,当他躲在教室那扇门后,听着孩子们下课蹦蹦跳跳走远,也曾泪流满面。感性的孙伟,深深爱上了这里。
“今天,是给孩子们上课的最后一天,不知道,他们知不知道。”支教结束前一个月,陈丽就开始在朋友圈发表“最后一次系列”,以纪念这一年的支教。
《牵挂》里,她是“向幺妹”,一个梦想成为代课老师的农村女孩。现实中,她是快乐的百灵鸟,甚至对放弃保研也没有犹豫。刚到贵州,本禹希望小学处处可以听到她欢快的歌声。
她说,这是一个满载着希望与爱的地方。第一次听见羞怯的孩子叫她老师,她会惊奇;第一次家访看到小朋友在昏暗的小木屋写作业,她会心疼;第一次收到孩子们的礼物,她会很感动。
然而,现实的困境也曾让她歌声不再嘹亮。她常常半夜惊醒。“为什么来支教?”无数个夜晚,陈丽问自己。她想起了“向幺妹”,想起舞台上,因贫困而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讲台的痛苦。
泪光里,她看到初来学校,那一张张新奇激动的小脸;看到每天清晨的窗台,悄悄堆放的野花。她还看到家访时,十几岁女孩儿撑起一个家,照顾姐弟五人和爷爷奶奶,那是怎样的坚强。
这个做事认真的山东姑娘,选择了坚强、坚守。她建起校园广播站,每天坚持带学生晨读……她说,聚与散,都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演出。
2016年7月底,刚结束支教的孙潇又返回贵州大山。
班上的一个女孩儿,自小腿部残疾,支教期间,他带她去城市检查,结果被诊断为有好转可能。这次,他特意回去安排后续的治疗。
孙潇是《牵挂》里的男一号“张福禹”,“张福禹”代表着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徐本禹、献身支教的赵福兵、舍己救人的张瑜。他说,支教不是在舞台上演戏,而是要真正走进大山。所以,他选择了4所支教学校里最为艰苦的地方——贵州猫场镇狗吊岩为民小学。这里,路不通,信号差,每次与外界联系,都要举着手机到处找信号。在这里,他联系爱心人士一对一帮扶;联系爱心企业捐赠电脑和投影仪,让孩子们第一次学会了打字。
他讲述各种新鲜事和前沿科技,希望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将支农与支教相结合,则是他的不断尝试。他认为,改变了大山,孩子们才有未来。
离开的时候,他叮嘱了又叮嘱:“老师最希望你们记住的,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们齐声回答:“我们要做像老师一样的人,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人。”撕扯般的感动,猛地扎进他内心最柔软处。
20年接力,不辱使命
2021年7月1日上午,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多媒体教室内,孩子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而当年,这里没有手机和电视信号,孩子们只能坐在帐篷里,听徐本禹老师的讲述,想象外面世界的精彩。
20年弹指一挥间,山乡巨变。
20年来,一窗暖阳,初心仍在。210名支教志愿者牢记使命,勇担教书育人责任,在学生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推动乡村振兴。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2017年秋天,几位往届支教志愿者相聚校园。秋风渐起,围炉夜话,那些脚踏实地的坚持,那些有笑有泪的成长,那些慢慢实现的梦想,那氤氲的温暖,萦绕了一室。
在志愿者曹建强的记忆中,支教岁月,是他吃过最多的土豆、走过最多的山路、见过最少的太阳、最长时间没洗过澡的一年,但也是笑容最多的一年。
志愿者丁洁感慨,支教,是双向给予;有爱,才能用心付出。他们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生命的意义。
现在在北京安家的葛俊说,他们也有过挫败感,甚至一度想过放弃。但是心中的那份爱与责任,以及身后母校的强大力量,支持着他们一路走来。
有付出,也有收获。志愿者张青林与田甜,张贵礼和安玥琦,将无悔青春安放在大山深处。支教归来,他们的爱情也有了结晶。
曾任华中农业大学团委书记的张拥军说,支教,更是一场修行。种下爱与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1年起,听见花开的声音。自康胜美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圆了大学梦,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有人说,贫困山村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支教志愿者,还有志愿者起到的桥梁作用,帮助村民实现自我脱贫,助力乡村振兴。
这20年,这些志愿者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他们参与并组织百余名专家学者,为当地经济发展问诊把脉、引智引资。在党建引领下的研究生支教团,已成为发挥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除了日常教学,他们联系高校专家教授带领农业类专业博士研究生,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园区、种植养殖基地,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2020年以来,支教志愿者还化身网络主播,为当地农产品直播带货,对接产销渠道。他们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建设线上云端科普课堂和线下实地指导相结合的乡村振兴平台,向村民提供粮食及果蔬种植、生猪养殖、食品加工与安全教育、普通话推广普及等强农富农课程菜单。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我们支教志愿者将继续努力奋进,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和乡村振兴助力,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华中农业大学团委书记代金贵说。
2023年8月,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再度出征,奔赴贵州和湖北山区。泥泞险峻的山路上,一批批优秀学子通过传递爱的火种,把感动变成行动,他们的志愿精神,已成为感召青年、引领青年的一面旗帜。
当年一诺,便是一生。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相信不会结束,始终会发着光、散着热、奉献着爱。这份感动与温暖,仍将继续。
因为,他们是志愿者。
他们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