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浙江大学研支团:24载接力支教传递信仰火炬

 

2023-04-04 09:11: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浙江大学于1998年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先后建立了四川昭觉、贵州湄潭、云南景东、贵州台江、广西大化5个长期支教地。25年来,349名志愿者累计教授近10万名学子,为西部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理想,将青春的汗水和真理的火种播撒到祖国大地。

  86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漫漫西迁路,谱写了一部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史。他们穿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抵达贵州湄潭,并在此定居办学7年,创造了累累教学科研成果。一所大学与一座小县城就此结缘,开启了一段浙江大学与湄潭人民相濡以沫的历史篇章。时至今日,仍有一群浙大青年学子接续守护在这座小城,在湄江水畔续写这段情缘,他们就是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

  每月中旬,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都会收到一笔500元的捐赠款项,备注为“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313助学金”。这笔助学金是由浙江大学曾同住一间寝室的4名同学在2022年9月共同设立的,“313”正是他们寝室的编号,这笔助学金将用于资助来自西部地区、有生活困难的浙大学生。

  “这笔助学金的发起人之一高明合就是浙江大学第23届研支团的成员。2021年9月,他前往贵州湄潭支教一年。一年的时间不长,但是他更希望通过资助的方式,将这份爱延续下去。除了设立寝室助学金以外,高明合还一直点对点帮助在支教中结识的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同学,直到同学们顺利从高中毕业。” 浙江大学团委书记柏浩告诉记者,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希望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构建一套品牌化、长效化的公益帮扶体系。

  “研支团通过走访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寻找当地的痛点堵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很多帮扶项目。比如,四川昭觉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平均海拔2100多米,冬季寒冷漫长,自然条件艰苦,支教团就开展了‘暖冬计划’,为孩子们筹措过冬衣物;在云南景东,研支团深入调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联合有关基金会成立‘甘霖班’,致力于培养能力过硬的职业技能人才,研支团进行日常管理和陪伴式教育;在贵州台江,孩子们存在对高考目标不清晰、学习方法掌握不足的情况,研支团发起‘倾听大山的声音’公益活动,搭建浙大学生与台江孩子的沟通桥梁,鼓励台江的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说起研支团发起的公益项目,柏浩如数家珍。

  依托这些帮扶项目,研支团至今已募集资助金1200万元,筹集物资折合人民币1536万元;筹集价值860余万元基建资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余个,筹建金和地木希望小学、红光村小学等多所学校,修建“思源渠”“蓝田渠”等工程,助力当地孩子们实现读书梦、喝水梦和通车梦。

  “助学圆梦一直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但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柏浩坦言,研支团成员发现很多当地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的能力不够,英语水平还有待提升,学校里不少多媒体设备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为此,研支团面向当地教师开办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培训班数百场,受益教师千余人。同时,研支团还发起了“求是强师”项目,15年来共选派300余名西部中小学骨干教师赴杭州知名中小学参加学习培训,有效提升当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浙江大学团委办公区域显眼位置有一张照片——昭觉的朋友们和浙大师生一起在浙大紫金港剧场挥舞国旗,共唱《我和我的祖国》。“照片拍摄于2019年,在浙江大学研支团扎根大凉山支教20周年之际,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朋友们为浙大师生带来了这场精彩的演出——‘青春接力二十载,情系凉山暖彝乡’中国彝族服饰之乡昭觉走进浙江大学。”柏浩介绍道,“这是昭觉的朋友们为浙大师生送上的一份‘厚礼’,以此感谢浙大研支团20年来对当地的无私奉献。”

  在这场演出上,最让人动容的一幕是曾经在昭觉支教过的近百名志愿者一同登台,唱起了研支团团歌《风雨无阻》:“我们擦身而过却走上相同的路。风浪再大也挡不住真心付出。我们是青年志愿者,无悔这旅途……”这种信念鼓舞着、温暖着一届届浙大青年踏上西部支教的路。

  柏浩说,研支团是浙江大学志愿者的一张“金名片”,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支教结束返校后,研支团志愿者发起成立和参与到学生基层工作服务协会、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博士生报告团等学生组织和社团中,广泛营造“志愿者,大学生活新风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目前,浙江大学共有注册志愿者5.2万余人,超过总团员数的90%,5年来累计参与志愿服务65万余人次,提供服务时长总计430万余小时。如今,浙江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已整装待发,他们将迈着最昂扬的步伐,用最饱满的姿态,接过前辈手中传递了24载的、燃烧着信仰的火炬。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