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3 08:43:00 来源: 长江日报
“太阳在前方,正把我照亮,哪怕夜苍茫,我已有方向,我们是逐光的孩子,奔跑的姿势散发着光芒,我们是逐光的孩子,每个脚印都是一片阳光。”
《逐光的孩子》舞台剧剧照。通讯员彭佳 摄
12月11日晚上,作为艺术大思政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下简称中南大)首台以本校支教师生典型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舞台剧《逐光的孩子》正式上演。正在大凉山支教的苏正民是该剧原型之一,他也参与了舞台剧创作,并从大凉山寄来了演出需要的彝族服装。
《逐光的孩子》是中南大新闻学院副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的原创长篇小说。小说以该校支教师生典型为原型进行创作,是一部聚焦乡村教育和乡村生存图景的现实主义力作,曾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十三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并入选2021年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逐光的孩子》舞台剧剧照。通讯员彭佳 摄
此次艺术大思政课是根据该小说改编,以舞台艺术赋能“思政课堂”,通过乡村教师、研究生支教团支教老师、山区儿童等不同角色的精神碰撞与生命成长彰显教育之美,以“光”为主要意象展现中国青年“触摸光、抓住光、发出光”的成长历程,以“跨时空的对话”呈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动人故事,以青年人“走出大山、回到大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用教育阻断贫困”的时代传递。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苏正民是该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目前正在四川大凉山支教,他也是该剧的人物原型之一。听说学校要创作这台舞台剧时,苏正民虽远在大凉山,但仍积极参与到剧目创作中来。“这部剧把故事背景重新设定在大凉山,创作时会涉及彝族的服装、语言、场景等民族元素,我有幸参与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苏正民的妈妈还从大凉山托邻居骑摩托车跑了十几公里山路,买来当地的彝族服装并寄到武汉。
《逐光的孩子》舞台剧剧照。通讯员彭佳 摄
这堂艺术大思政课一共只用了30多天做准备工作,并且参与表演的师生全是业余演员,包括大学生、小学生及学校教师。大段的台词和形体表演对演员们提出了挑战。
“这是一场充满诗性表达的艺术大思政课,在气质、气韵及格调上尊重了小说原著,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它将原著的20万字融入这100分钟,以另一种艺术样式进行创造,建立起新的审美定式。”原著作者舒辉波对改编后的舞台剧大加赞赏。
谈到创作《逐光的孩子》小说过程,舒辉波老师说,自己在新疆、云南等地进行过支教活动,深有体会。为了进一步了解支教老师和学生生活,舒老师又找到学校研究生支教团以及武汉地区其他高校的支教学生进行访谈。
《逐光的孩子》舞台剧剧照。通讯员彭佳 摄
中南大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大三学生程英琦在看完舞台剧后说:“我的家乡以前也是贫困县。大一大二时我报名参加了线上的支教。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也会选择去边远的山区支教,有一分力、发一分光。”
据了解,从2007年中南大首批研究生支教团的3位队员,到2022年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的15位队员,15年来中南大共计派遣168名支教志愿者前往甘肃酒泉、云南德宏、湖北恩施、四川凉山四地十八校开展支教扶贫服务,以实际行动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记者 胡义华 通讯员 卓张鹏 胡兰 杨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