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随笔:我们都在用力长大

 

2022-12-02 09:26:00   来源: 微信公众号“SDU研支团”   

  “旅客朋友们,列车即将到达确山站,请在确山站下车的旅客提前收拾好随身行李,准备下车”。在这标准的到站语音结束后,我的支教生活正式拉开帷幕。

  确山县,地处河南省南部,一个面貌和它的历史一样沧桑的小城。可以说它就是整个中原的缩影,论自然条件沃野千里,四季分明,论文化底蕴朗陵风物,千年传承。但与此同时,这个小县城也才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小县城的工作机会很少,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去往大城市打拼,供养一家人的生活。老人和孩子,便构成了小县城最独特的风景。

  我的家乡离此不远,112公里的距离,不曾改变的乡音让我对这座小城有着莫名熟悉的好感。我想,在这里支教,也算是为家乡作一点贡献了吧。

  学校安排我和天宇教科学,一个人教15个班是我没想到的。每个班每周一节课,很难像语数老师那样记住班里学生的名字,好像也就少了一些深入了解他们的机会。等到真正开始上课的时候,才发现这些孩子实在是太小了,讲过三四遍照样会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当我在课堂小结上问的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的时候真的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反思后,我觉得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于是我便开启了碎碎念模式,“这句话在课本哪一页啊?”“把这句话划起来,一定要记住啊,描述物体位置的三个要素参照物方向和距离缺一不可啊,来大家再告诉我哪三个要素来着······”

  第一次当老师,欠缺经验,需要向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学习。可能在学生眼里,他们的科学老师是有些严厉吧。不过我觉得学生眼里的我严厉也好宽松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教给他们什么知识,他们能掌握多少知识,这才是我来到这里的目的。

  学校没开过科学课,却有科学实验室。实验室里的器材不全,我上课的时候会带一些给学生展示。很幸运,这些器材激发了孩子们上课的兴趣,让科学课上得更加生动一些。

  几个月前我还是一名学生,而现在我是七百多名学生的老师,是这些孩子陪着我一起成长。我教会他们知识,他们则教会我如何做一个老师,以及如何在年龄的不断增长中保持一份童真。也许这一年对他们来说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这一年对我来说却是一番别样的风景。我和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努力,把平凡的日子堆砌成精彩的人生。

  成长,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他们必经的征程,或平坦,或崎岖,有悲欢,有离合。除科学课之外,我还带四年级的书法兴趣班。

  书法课上,我要求每个人都要准备一支钢笔和一个田字格本,有条件的可以自己买字帖。有个女生一直都在用黑色水笔和作文本,我问她为什么没买,她低着头小心翼翼地告诉我,她奶奶说不用钢笔也能写。我没再多问,因为我能感受到她的窘迫。不用想,这个小女孩肯定是一个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班上总共25名学生,有8名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生活。没有人天生亏欠这个世界,也很少有人不为生活低头,如果有选择,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必然不会把孩子留给老人。这里不是世外桃源,没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努力生活才是主旋律。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可能并没有那么好,但他们都在这个小城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和他们有着差不多的成长经历,他们就是小时候的我,我也可能是长大后的他们。我们出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经历着农耕文化和工业文明的双重洗礼,抬头霓虹闪耀,低头泥泞满身。这里的孩子不曾见过课本里的少年宫,不曾见过大海,但这些不影响他们努力地长大。没有少年宫又如何,不曾见过海又如何,正是这些“无”给了我们对“有”的向往和追逐。少年的肩,担得起草长莺飞、清风明月,也扛得住荆棘满身、生活万难。

  我们曾去老臧庄走访当地的困难家庭,有一个单亲家庭让我印象深刻。这家的小姑娘没有妈妈,爸爸残疾,行动离不开轮椅。一进院子我便觉得惊讶,这个家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破旧,简陋但一尘不染。小姑娘的爸爸非常健谈,从田间地头到家国情怀都能够聊上几句,身体上的缺憾并没有压垮这位父亲,反而更加激励他尽力为女儿打造一个温馨的家。这个小姑娘也非常懂事,做家务干农活都很利索。不是每个孩子都在童话里长大,但她们都是自己童话里的公主。小姑娘今年刚上初一,学习努力,乐观坚强。我相信这个小姑娘会越来越强大,希望她未来的成长路平坦无阻,生活不再需要这么拼尽全力。

  教室里的灯白得纯粹,一只飞蛾辗转,风从窗外的树叶穿过,带起簌簌声响。一个学生问我:

  老师,我们还有多久长大?

  长大了是不是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呀?

  是的,你总会长大的,你会拥有一个人翻过这座山的勇气,也会拥有选择甘甜或苦涩的权利,但在此之前,你必须历经成长的艰辛。

  愿每一个用力长大的少年站在成长的尽头回首望去,一路崎岖早已繁花盛开。

  (作者:刘明远,山东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