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2 08:57:00 来源: 中青在线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是哈工程校园中学子,也是边远地区的老师,他们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哈工程研支团)。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如何将自己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哈工程第23届研支团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21年,他们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延边自治州、黑龙江省边境县开展支教服务工作,用爱与真诚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
新疆分队
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队共6名成员,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高级中学。成员们负责高一的英语、数学、生物、化学等课程,覆盖10个班级的500余名学生,累计教学时长接近3200课时,最多每人每周20课时,所教班级成绩均有所进步,多位成员所在班级成绩多次保持年级第一。
一年间,全队认真备课手写教案共计2400余页;每天批改作业800余份,参加各类培训60余次,累计培训时间超过800小时。
“支教,值得我用一生去铭记和回忆”
讲述者:房星含(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
2021年9月1日,我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邀请大家用全英文进行自我介绍,发现大家最基本的单词语法都模糊不清,课后了解到部分同学学习英语较晚,基础十分薄弱,我开始重新备课,从最基础开始,引导他们慢慢走进英语。
很幸运,我渐渐成为了他们的朋友,会有同学课间来找我谈话,找我主动听写单词,在作业本上和我对话说自己有信心学好英语。那些瞬间让我慢慢理解了人民教师的幸福感。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期中考试两个班的平均成绩从28分提高到36分,尽管不能用优秀来评价,但是能够有所进步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策划组织了由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与青河县高级中学联合开展的一场“西迁精神——专题团课”,将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1115团支部与青河县高级中学2021级高一3班同学结成深度帮扶关系。
为期一年的支教已经结束了,我仍记得孩子们向往未来的样子,课后缠着我讲我的大学故事,眼睛里闪着光,说他们也想去看看我看过的世界。我希望我的学生在遇见我之后,他们的人生能够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我想这就是我这一年的意义。
“不登三尺讲台,不知为人师之辛劳”
讲述者:郭昊霖(航建学院2022级研究生)
2021年9月,我正式走上支教岗位,在青河县高级中学负责两个班的数学课,从那时起,两个班的113个孩子就和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带的孩子基础并不好,有的孩子甚至连分数的加减法都成问题。初中知识点的缺失和高中课程的紧张让我非常头疼,终于有一天,矛盾爆发了。
那天上课,我发现一个平常很乖的孩子上课在睡觉,我叫醒了她以后她还一脸不耐烦,下课后我叫她来办公室询问情况,她说“反正也听不懂,那上课还听什么,不如睡觉”。这让我非常震惊,在我印象里,这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在班里算是好的。那之后我才意识到,孩子们的基础比我想象的还要差。
在与孩子们沟通之后,我就变成了一个“课霸”,有老师有事上不了课,我就要过来上数学,没有老师的自由活动课,我也要过来给他们补习基础。看着很多人听懂以后的笑脸、没听懂但是努力去听懂的纠结、不好意思问我太基础的问题自己弄明白后的惊喜,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支教工作的意义。
黑龙江分队
研究生支教团黑龙江分队共3名成员,分别前往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五中学、黑河市孙吴县第二中学教育集团及鹤岗市萝北县名山学校开展支教工作,教授计算机专业英语、语文及数学学科。
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3名成员还主动承担服务地及服务学校的行政工作,展现当代青年风采。曾协助当地团县委、教育局开展举办各类活动,积极配合服务学校开展日常行政工作,配合参与服务地开展疫情防控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将热爱做到最好!”
讲述者:魏煊(外国语学院2022级研究生)
传道、授业、解惑……在我的人生路途中,老师们一直是我的榜样,为我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所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一直是我的理想。因此,我鼓足勇气,做足准备,在2020年正式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第12届“梦想接力”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坐上前往鸡东县的火车,我的支教生涯由此展开。从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紧张与激动,到逐渐对课堂的节奏游刃有余,一次次地站上讲台就是一次次地成长。为调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结合新媒体设备,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英语的魅力。通过我们整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各班本门课程期末测试成绩均比期中测试产生大幅进步,平均分上涨近十分,学生们对于英语的学习也逐渐重视起来。
最难忘的是,支教快结束时,学生给我发来一张电子问卷截图,上面写着“您认为一名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是“魏煊老师那样”。看过后,我热泪盈眶,这是学生对我一年工作最大的认可,也为我今后开展工作给予了更多力量。
“在孙吴,我们与温暖相逢”
讲述者:张天悦(经管学院2022级研究生)
坐落于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是我此次支教工作的目的地。在孙吴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许多孙吴人民的纯真与温暖,当地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八名支教大学生在生活、工作上提供了无限帮助。
在这里,我担任三年级语文老师,在支教的这一年中,孙吴县持续疫情,我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每次孙吴县的全员核酸信息录入及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并于孙吴镇卫生院开展24小时轮流卡点值守工作。我深深地意识到,支教团对于边远地区的孩子来说,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陪伴。
由于村里设施不完善,没有饭店、菜市场等,距离县城路途比较遥远,怕住在办公室的我们购买日常用品不太方便,工作人员便经常在下班时捎我们进城购买日常必需品,一位县城的饭店老板还经常进村给我们送饭。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让我们更有力量,或许我们远离了城市的拥挤繁忙,但我们离质朴的欢笑与真情更近了。在孙吴,我们与温暖相逢,不再孤单。
吉林分队
研究生支教团吉林分队共6名成员,服务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罗子沟镇中心小学,教授5个年级、8门不同的课程,其中5名队员担任副班主任。
罗子沟镇位于汪清县东北部,距城区百余公里,地处偏远,群山围绕。全校六个年级不到400名学生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余人,单亲家庭的学生60余人。支教团为罗子沟中心小学校的孩子们捐赠100余条全新牛仔裤,为孩子们分发物资,送去温暖和关怀。
“无论走多远,都别忘了自己的初心。”
讲述者:李紫璇(智能学院2022级研究生)
怀揣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有质量教育的愿景,我开启了与汪清县少年们彼此照亮的支教之旅。
我负责教授四年级道德与法律老师和三至六年级少年宫“人工智能”课程。疫情期间,线上授课和站在讲台上差距很大,我尽自己所能上好每一节课 ,短短40分钟,我常常要花费几个小时准备好教案、PPT、课堂小测试卷等内容。学期末时,同学们的道德与法治成绩大幅提高,多名学生满分,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值得。
课堂上我们是师生关系,课下我却更愿意做他们的知心大姐姐。这里的孩子们的父母多数外出打工不在身边,每个班级都有存在家庭困难、生活缺少家人关爱的学生,深思熟虑后,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队长,我号召每个支教团成员分别对接了班级里的贫困生、学困生,对这些孩子们给予物品和精神上的照顾与关爱。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学校陆续收到捐献衣帽200余件、图书87册、笔记本840本、中性笔188支。当我用心使自己的绵薄力量与社会的需要同频共振的时候,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青春的价值与奉献的快乐。
“我愿在孩子们心里填补爱与希望”
讲述者:李鑫源(智能学院2022级研究生)
2021年8月,我来到位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汪清县罗子沟镇中心小学校支教。承担三个班级的体育教学任务,以及人工智能少年宫课程。
来到汪清县,我感受最深的,是国家对偏远地区教育的全力支持。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孩子的生活保障,各项措施并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共同学习,健康成长的良好平台。
学校里基本上都是朝鲜族学生,文化环境、地域语言都非常具有朝鲜族特色,每周12课时的体育教学任务外,我常给孩子们讲起大山外面的世界。我利用从大学自带的科创器材,带领学生亲身参与电路板焊接,编写程序、制作智能车(自动避障、语音播报、自动寻径功能)的实践中;自费购置摄像无人机于少年宫为学生讲授无人机原理并完成教学实践操作。学生亲自操作,第一次见到了机器人、无人机,第一次学到了蕴含在生活常见现象中的气压、沸点、密度等科学知识。
孩子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性格越来越开朗,每个孩子的笑容,对于支教者来说都是人生最美的风景,我愿在孩子们心里填补爱与希望,并将这份爱一直传递下去。
据了解,从2009年组建研究生支教团以来,哈工程已有13届研支团共计137人奔赴祖国西部基层开展支教服务工作,为西部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哈尔滨工程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