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志愿情怀:10年青春奋进 它让我始终魂牵梦绕

 

2018-05-02 14:2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10年前,我(志愿者刘立为)与千千万万的青年志愿者一道,在四川生绵竹市参加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工作。10年间,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当年的四川灾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600多个日日夜夜后,这片可爱的土地依然是我牵肠挂肚、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我们曾经奋斗的青春,更有最亲爱的四川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的笑脸。

  今年(2018年),我与志愿者小伙伴们已经相约,一定要回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一起追寻志愿青春的初心,畅谈绵竹、四川和我们国家更加美好的未来。

  泪洒生死地——争分夺秒的抗震救灾

志愿者刘立为在绵竹市遵道板房区进行走访。刘立为 供图

  灾情就是命令,效率就是生命。2008年7月15日,江苏省志愿服务队一到绵竹便投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根据专业特长,我被分配在绵竹市志愿者协会办公室。抗灾初期,在马路边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我主要负责协调各地来绵竹的志愿者团队,以及文稿材料及救灾物资的分拣发放等工作。当时,工作忙得几天顾不得洗脸,被晒得一身黑,说话泼辣、做事干练的绵竹团干部范晓华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工作任务时,她总是第一个带头上,加班加点、干劲十足。她经常提醒我们要利用好每一次到乡镇、学校分发物资,到企业实地探访,到援绵部队慰问调研的机会,尽最大努力了解实情、多干实事,力争做一名既有理论水平、又接地气的大学生志愿者。

2008年7月15日,志愿者刘立为(右一)与同伴们抵达绵竹后享受的第一顿饭。刘立为 供图

2008年7月15日,志愿者刘立为(右一)与同伴们抵达绵竹后享受的第一顿饭。刘立为 供图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救灾期间的绵竹有太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志愿者们去掌握、去处理。为了准确了解绵竹遵道镇志愿者协调办公室的运行模式。绵竹市志愿者协会派我到龙门山进行驻点调研。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我和同事白天骑自行车组团下乡发放爱心物资,晚上就聚在村口的帐篷、临时板房里开碰头会。在跟镇团委书记邱旖旎及青年志愿者小伙伴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家有一个共识:志愿者不仅是奉献者,更是受益者。从绵竹人民身上、在社会实践当中,志愿者学到了太多太多以前没有接触到、其他地方也学不到的东西。

  情暖爱心池——久久为功的灾后重建

  2008年6月2日,志愿者刘立为(左一)在南京第一医院看望四川地震灾区伤员。刘立为 供图

  2008年9月,随着绵竹灾区工作重心由抗震救灾逐步转向灾后重建,更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摆在我们面前。市志愿者协会相应调整了分工,我被安排协助负责组织建设、项目宣传等工作。期间,我们新建了绵竹市西部计划志愿者团支部,协助重建汉旺、清平等受灾严重的乡镇团属工作阵地。同时,我们为抗震救灾中火线入党的同志们做好后续服务,他们每个人的事迹都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教育材料。记得,一位奋战在灾后重建一线的志愿者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毛主席说,革命需要像雷锋这样的人。我愿意,做这样的人”。这份入党申请书就是一张薄薄的纸片,当当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页纸沉甸甸的重量。因为这张纸上,写着一个大写的、有担当的“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的我,读书期间一直受到学校“厚生”精神的熏陶,希望为社会多做些事儿。在绵期间,我跟志愿者小伙伴们时常在工作之余下乡走访,了解灾后群众生产、生活恢复情况和灾后重建进展。针对临时板房社区小学生课余生活不够丰富的情况,我们向绵竹市志愿者协会提交了情况报告,并积极联系、组织了1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于2008年11月组建了大学生爱心家教服务队,每周六在剑南镇大东社区开展义务家教服务,惠及54名小学生,把“江苏与绵竹人民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精神落到实处。

  志愿者刘立为为绵竹市齐福小学学生发放南京师大捐赠的爱心图书。刘立为 供图 

  志愿者刘立为为绵竹市齐福小学学生发放南京师大捐赠的爱心图书。刘立为 供图

  2009年2月,绵竹进入灾后房屋加固的关键时期。为了帮助受灾群众早日搬回固定住房居住,我们加入到房屋加固工作推进队。在绵竹市建设局的组织下,我们走进二号桥板房社区、五路口、大南路等6个社区,调研了136户板房住户房屋修复情况,整理汇总了2000余字的调研报告。

  力架友谊桥——我与绵竹共成长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社会实践基地在绵竹揭牌。图为志愿者刘立为(右一)参加揭牌仪式。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社会实践基地在绵竹揭牌。图为志愿者刘立为(右一)参加揭牌仪式。刘立为 供图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早在2008年下半年,作为江苏赴四川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和在绵项目联络员,我在实际工作中意识到,绵竹的灾后重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建立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机制迫在眉睫。同样,江苏、四川团省委也非常重视志愿服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团省委的指导下,我起草了关于江苏赴四川开展“绵竹计划”志愿服务项目的初稿。2008年12月,第一批14名“绵竹计划”志愿者顺利到岗服务。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江苏通过“绵竹计划”共派出185位志愿者服务绵竹的灾后重建。2010年8月,为进一步加强对在江苏省工作的川籍青年的服务,四川驻江苏团工委在南京正式成立。我有幸参与了团工委的前期筹建工作,并当选为团工委委员。我积极发挥在高校工作的人文教科优势,按照团工委的工作计划,协助开展了走访调研、组织建设等工作,协助策划“在苏川籍务工青年文化艺术节”,为苏川友好交流和驻外团建创新献计献策。2012年7月,我被任命为绵竹驻南京团工委书记,继续为在江苏的四川、绵竹籍青年做好联络服务工作。能够在我的故乡江苏,为来自我“第二故乡”四川的兄弟姐妹们做些一点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在南京工作生活得更加顺利,我感到非常开心、自豪。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2011年7月,由我带队的江苏省红十字会重点团队赴绵竹市开展了“凤凰涅槃、延续责任、见证重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我再次站在绵竹2号立交桥上的时候,发现江苏援建指挥部当年提出的“3年任务、2年完成”的目标已经如期实现。放眼望去,当年简易的板房区已经变成了一片片标准化住宅和现代化公共设施。2013年5月,在绵竹团市委龙飞同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协调,我们将四川省绵竹市新增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服务地。截至目前,南京师范大学已派出5批共38人赴绵竹市各中小学校进行支教服务。

  永作先锋队——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图为2011年南京师大教科院红十字会赴绵竹市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刘立为 供图 

  图为2011年南京师大教科院红十字会赴绵竹市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刘立为 供图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这是我曾在绵竹2号桥立交桥的板房区里,经常晨读的篇章。也正是在这一片曾经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板房区”里,我下定了要通过青年志愿服务和青年工作来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决心。奋斗无问西东,青春自成芳华。10年来,我在乡镇团委蹲点过,在县级团委实习过,在驻外团工委帮忙过,也在共青团中央借调工作过。这一路走来,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是我们响亮的称号、中国共青团是为青年服务的光荣组织;我有一点体会,那就是推进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一个在我党领导下的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我有一个观察,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春奋进正当时。忘不了2009年在服务期满临别时,同事张艳送我的那幅绵竹年画的美;忘不了2013年大姐余雯(志愿者)请我吃的绵竹米粉的辣;更忘不了无数绵竹人民对我们青年志愿者的爱。如果说2008年我“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了一件让自己一辈子难忘的事”,那么这10年来我对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情谊就像绵竹大曲陈酿一样,不断积淀,持续发酵,愈发甘醇,更加香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相信,只要我们永葆青年心,矢志同奋斗,我们国家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刘立为,男,中共党员。2008年7月——2009年7月作为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在汶川地震重灾区——绵竹市服务1年。曾担任“四川省驻江苏团工委委员”、“四川省绵竹市驻南京团市委书记”,曾获“四川省德阳市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五届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四川省优秀团干部”“江苏省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