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扎根巴州志愿者:志愿西行焕发别样光彩

 

2017-07-07 08:4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中国青年网北京77日电(见习记者 宋晨 实习记者 王天浩)奉献是用爱心铸成的一道彩虹,是用青春画出的一幅美景。每年的夏天,都有这样一群人远离家乡来到西部,他们热情无私,他们阳光开朗,他们真诚善良,他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部计划”志愿者。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是首批“西部计划”的对口志愿服务地区。自2003年“西部计划”项目在巴州实施以来,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83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巴州开展志愿服务,在异乡的土地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热血。 

  2004年本科毕业后,耿月霞从河北跑到了新疆,在巴州的轮台县人民医院做志愿服务工作。和耿月霞一样,何笑倬和牟东明是“西部计划”在巴州工作的志愿者。而他们三人在志愿服务期满后,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留在了巴州,成为了“永不走的留疆人”。 

  放弃专升本深造机会 扎根西部书写志愿情怀 

  何笑倬,2011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那天,从没生过大病的她突发高烧39.5度,紧急被送到医院输液。 

  “在距离火车开车还有40分钟的时候,我硬是不顾我妈的反对,把针管拔掉拖着行李就要去火车站。”何笑倬清楚地记得当时因为自己执意要走,妈妈抱着她止不住地流泪,以近乎恳求地语气说:“晚几天走不行吗?等好了再走不行吗?”这是何笑倬第二次见到妈妈哭。 

  第一次见到妈妈哭,是何笑倬告诉妈妈要去新疆当志愿者。“不是都考上本科了吗?好好把本科读完,在石家庄找个工作不好吗?为什么非要跑那么远的地方去?”妈妈对她的这个选择很是不解也强烈反对。 

  当时的何笑倬已经专升本考试成功,获得去唐山师范学院读本科的机会。念完本科回到石家庄,以她的能力也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2011年7月,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新疆农业大学培训期间的合影。何笑倬 供图 

  但是“西部计划”对她有着一种神秘而强烈的吸引力。 

  何笑倬第一次听说“西部计划”,是在她大三时。当时她在听了学姐孙丽倩的汇报并看了讲述她事迹的专题片之后,何笑倬被学姐的西部支教经历深深打动了。 

  毕业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张贴在学校宣传栏里关于“西部计划”的海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海报上的宣传语又一次让何笑倬心动了。 

  何笑倬说,也不知为什么,当时看到海报上的标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涌动。 

  “当得知专接本成功时,也有过犹豫和纠结,我知道去新疆做志愿者工作肯定要比继续念书累得多也苦得多。”何笑倬在人生道路的岔口面前,最终还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西部计划”,郑重地在志愿书上签下“何笑倬”三个字。 

  2012年志愿服务期满后,何笑倬考取了新疆特岗教师,目前在和静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任团支部书记、县教育团工委副书记。 

  “我不是理想主义者,但我是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何笑倬把选择参加“西部计划”并留在西部看作是一种情怀,“可能有人对‘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时代号召不在意,但是我认,我也始终相信。” 

  今年2月,何笑倬的女儿王洛遥出生了。她和同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丈夫在和静县买了房、结婚生子,把新疆当成了第二故乡。 

  “‘西部计划’让我找到了生活的落脚点和人生前进的方向。”何笑倬说,她在新疆找到了能够施展自己本事的工作,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爱人,留疆后的日子过得幸福快乐,安稳踏实,如果没有当年的选择,没有留在新疆,现在的她可能还处在人生的迷茫之中。 

  志愿工作艰苦繁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为一名医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身穿白大褂为病人就诊,减轻病人的病痛,是耿月霞对志愿工作的期许。2004年7月,报名“西部计划”来到新疆的耿月霞被分配到巴州轮台县人民医院进行志愿服务。 

  刚开始,耿月霞是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但过了半年,由于单位岗位调整,她被抽调到办公室做秘书工作,主要负责日常收发起草文件、打字复印等工作。脱离了病人,日常要面对的是重复繁琐的行政事务,这让她的心里产生了不小落差。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