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5 09:46:00 来源: 中华儿女
为了激发当地孩子走出大山的动力,支教团员每每向他们描述美丽动人西湖、氛围浓厚的浙大,孩子们听着,向往着,可到底这些地方都什么样?谁也没有见过。
经过慎重考虑,支教团挑选了两名当地孩子,利用暑假带他们来了一趟杭州。“那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那个男生才读二年级,第一次坐飞机,兴奋地说,‘原来人是坐在飞机里面的’。站在杭州街头,两个孩子的眼睛都不够使了。”三天杭州行,转瞬而逝,却埋下梦想的种子。当年的小男孩已经考入北京的中国地质大学,这让纪玉滨和同伴们倍感欣慰。
由浙大支教团创设的“百人圆梦行动”模式和效果,也受到共青团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并在“行动”报告上批示道:“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开创了一种方便又有效的资助方式,尤其是志愿者的定位非常准确,这为中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经验。”
近年,因受捐助学生超过千人,这让纪玉滨倍感欣慰。至2016年,第十六届支教团结束时,在俞韬及支教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年以来,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领域、不同岗位630位资助人约452300元的资助款,共资助950余位学生,覆盖了20余所中小学校。
光阴掠过18年,浙大支教团员们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的精准帮扶之路。在西部的土地上,他们进一步认识国情,也在工作中走向成熟——在昭觉,支教团发起“暖冬”计划、“千人圆梦”助学计划、“求是筑巢”工程、“阳光体育行”等多项爱心帮扶活动,近八年来共募集爱心助学资金260余万元,筹集爱心物资价值530余万元,为当地牵线搭桥完成基础建设项目26个,联系爱心企业捐助瓦吾村小、黑洛乡村小等学校完成新校舍修建等,为当地建设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课余与学生互动
第十一届支教团昭觉团团长高亮最自豪的是,为了让金曲乡的孩子们上学不再趟过冰冷的河水,他们向很多企业发邮件、打电话寻求帮助,终于打动了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由公司出资修建了一座“民生桥”。支教团员们累计为昭觉的380余名贫困学生募集了现金近20万元及总价值150余万元的物资。
在湄潭,第十一届支教团团员余松鹤和他的小伙伴们创建了首个“心理咨询室”,为当地学生排解心理问题;创建了“陪你走高三”项目,开设专题讲座,进行结对辅导;开办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各类教师培训班,受益教师千余人;启动“求是强师工程”,每期将10名贵州湄潭县骨干教师送往杭州二中等名校接受为期半个月的培训。
在景东,浙江大学支教团助力“求是强师”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选派景东当地优秀中小学教师,于本支教年内赴杭州中小学开展培训。受训教师中很多是第一次走出云南,东部沿海先进的教育理念令他们受益,也显著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支教团还联合各方媒体,开展“爱在滇西”万人助学大型公益活动,为景东全县各乡镇学习成绩优异但家庭经济情况困难的中小学生提供资助。
接力帮扶——功成不必在我
2007年初夏,当纪玉滨和同伴们在昭觉挥洒青春,全心支教时,第九届浙大支教团已准备出发。他们中的六个人,第九届支教团团长廖胜,连同阎佳畅、蒋茁、姜楠、王庆、穆曈5位同学,还将担负新的使命——创建贵州湄潭支教点。
湄潭,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是浙江大学的第二故乡。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7年,在这座封闭的深潭里激起文明进步的浪花;而这方质朴的山区,也丰满了一所名校的精神。
第九届支教团来到这里,在保证本职教学、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有特色、见实效、可持续的湄潭项目——求是强师工程。
“教师水平对教育质量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源头是提高教师水平,一个好老师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支教团志愿者的加入增加了当地教师的供给,但毕竟数量有限,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当地教师队伍、提升当地教师水平。”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浙大湄潭支教团牵线搭桥、整合资源,在浙江大学、杭州二中和湄潭县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当年就促成了10名湄潭骨干教师到浙大和杭州二中进行为期两周的培训,内容包括名师带徒、随堂听课、教学研讨、参观考察等等。
此后每一届支教团也都接力推进“求是强师工程”,不断扩大教师培训的覆盖面。据了解,“求是强师工程”已经连续实施十年,每年举办一期,连同最新的一批,总共培训了180多名当地教师。这一模式,同样在景东支教点成功复制。景东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端,属国家级扶贫重点县。2012年11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同时,时任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沈黎勇曾在此挂职,由此,浙江大学承担定点帮扶云南省景东县工作,并每年派研究生支教团。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支教团在西部触摸真实的中国,塑造成熟的自我,传播希望的火种,通过一系列扶贫助学项目,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现在,已有两名支教团帮扶过的景东同学,考入浙江大学。
随着时代发展,支教与扶贫同样要求与时俱进。时间进入到2015年,第十六届浙大支教团总团长、昭觉团团长俞韬说,教学上的与时俱进,是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播知识;在扶贫上,支教团可以真切感受到当地需求的变化,“我那一年,乡下很多学校还是危房,课桌椅也都没有,是用石头代替的。但随着国家的一些资助和我们支教团的努力,一年之内,危房新建,课桌椅新置。我们下一届去的时候,就要找新的突破口”。
这些新的变化,也要求支教团更频繁、深入地思考,怎样发挥最大能力去匹配当地需求。“另外,我们更多的是连接山里山外的一个渠道,怎样利用新媒体,怎样让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到贫困地区人民和孩子,也是我们要思考和努力的地方。”
然而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首先是理念的坚定。“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西部地区的教育环境带去一点变化。”第九届支教团湄潭分团穆曈道出历届支教团团员共同的心声。第十一届支教团昭觉分团李凯,则将这种信念谱写成支教团团歌《风雨无阻》,“我们擦身而过却走上相同的路。风浪再大也挡不住真心付出。我们是青年志愿者,无悔这旅途……”鼓舞、温暖着一届届团员踏上西部支教的路。
还有感情上的牵挂,俞韬曾动情写道:“一年的支教生涯,我把自己全身心地交给了大凉山,交给了昭觉,而这个第二故乡,也以热情和纯朴包容了我,锻炼了我,这样的肯定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也会转化成一生的行动奉献西部。”这是大家的心声。
2017年是第八届支教团结束支教十周年,纪玉滨和同伴们心心念念想要再为昭觉的孩子做些什么。“当地人并不只是我们的学生或帮扶对象,更是我们的亲人,他们赋予我们的真诚与温暖,永记心间。”
沈黎勇每年都会去看望支教团的学生们,和他们同上课、共商讨,看看还有什么需求要解决,还有哪些想法可以落实。
2017年五四前夕,浙大支教团四川昭觉分团获“2016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殊荣;浙大团委曾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计划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称号;纪玉滨因为志愿服务工作的突出表现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李凯和第十三届团员陆智辉被选为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火炬手,陆智辉还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俞韬入选“2015年感动凉山十大人物”……
昭觉的索玛花,谢了又开;湄潭的雨,停了又落;景东的流云,走了又回……时值夏末,又是一个毕业季。这个充满别离的时节,又一届浙大支教团将要结束为期一年的帮扶支教工作,心怀不舍与牵挂启程回校。
不过,也就在此刻,新一届浙大支教团的18名同学已整装待发,即将启程奔赴西部,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祖国西部留下不变的守望。(记者 华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