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湖南大学研支团扶贫纪实:我要给他们修条路

 

2017-01-17 09:22:00   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   作者:李彦龙

  “2015.8.26我来到了瑶山,从此回城市的路变得漫长起来。”

  “2016.6.25离开瑶山的我并不悲伤。因为我知道自己还会踏足这片充满难忘回忆的土地,还会想尽办法在中午十二点前赶到镇里,跨上唯一的那辆回村班车。

  也许我永远不会觉得辛苦,因为路途的尽头有我熟悉的山村和人。”

  写下这两句话的是吴高桥,现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2015年8月,吴高桥作为该校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与其他10名队友共赴邵阳市隆回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

  隆回县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总人口约130万,人均GDP不足全国1/4,是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开始,湖南大学“精准扶贫”到隆回县,研究生支教团也来到这里,为“智力扶贫”发挥积极作用。

  初遇这些纯真笑脸

  白水洞村位于邵阳市隆回县南部,地处偏远的高海拔山区,去附近的县城要花上6个小时。 “村里一周才杀一头猪”,来到白水洞支教的吴高桥向记者介绍他在白水洞村的生活时这样说,“日常只能吃些蔬菜、土豆,每两周左右,我们会跟着当地的老师到镇上买些食材”。

  来支教之前,吴高桥就计划要拍摄大量反映当地人文和景观的图片。因为村民穿着的瑶族服装、淳朴的生活方式、山区原生态的怡人风光等等都是很好的摄影素材。他想放在网上,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地方。但是,当他带着摄影器材来到白水洞小学,发现这里湿气太重,“一年有近300天被大雾笼罩,被子能拧出水来”,吴高桥告诉记者。因此一上山手表就坏了,相机也失灵,这个计划只能搁置下来。直到今年5月,天气好转,才自己趁着有空的时间去采风,赶拍了一些,自己编辑设计,制作成《瑶山映画》图集,留作特别的纪念。

  白水洞小学聚集了附近四个村的学龄儿童。一向喜欢跟小朋友玩的吴高桥在这里特别受欢迎,成了“孩子王”。

  爱好音乐的吴高桥,为了让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多一些体验的机会,把自己的吉他、口琴专门带到了这里,带到了课堂上。这样的乐器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十分新奇,他们甚至都跑上讲台来玩乐器,却丢下吴老师在一旁。吴高桥还特意给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经典的适合小学生学的歌,比如《送别》《让我们荡起双桨》,然而孩子们却更向往大山外面流行的TFboys。“非要让我教TFboys,我哪会啊。”搞得吴高桥也是哭笑不得。

  这些孩子的学习基础之差让他很无奈。三年级班上33人,有17个数学考试成绩是个位数,甚至还有学生没有办法直接回答“一加一等于几”,要用手比划才知道。

  “有一个坐在最后面的学生,我怎么问他都不说话。后来别人告诉我他从小说瑶语,之前语文又没好好学,听不懂普通话”,吴高桥说。孩子听不懂普通话不是个别现象,这就更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其实吴高桥是邵阳本地人,在去支教之前,他还给队友们打包票说,当地方言他都能听懂,可以当队里的“扛把子”。但是面对瑶语,他也跟其他支教团的成员一样,都听不懂,很多时候上课交流都成问题。

  当我终于了解你们

  支教的时候吴高桥喜欢在村里四处散散步,偶尔路过学生家,家长便送他些土豆或者招呼他吃顿饭。这个村子里多半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他们最大的价值就是快快长大,出去打工赚钱养家。他们的命运仿佛一出生就被定轨,教育在他们面前似乎显得有些“无用”。

  “家长之所以会让孩子来读小学是因为他们觉得,既然义务教育免了学费课本费,学校就相当于免费托儿所,家长白天出去干农活,孩子正好放到学校由老师带着。”每天早上九点上课,下午三点放学。跟城市里的孩子相比他们轻松太多,吴高桥给学生补课还遭到了家长的反对,这让他感受到这里缺乏对教育的重视。

  不过这也让吴高桥更重视自己在这里作为老师的身份。了解了这些孩子薄弱的基础,还有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他舍弃掉了一些自己之前设计的“大城市里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法,回过头来选择踏踏实实地教学生算数、让学生背单词。

  教了一个学期,三年级数学的平均分提升了20分,及格率也有所增加,考七十多分的学生拔高到了九十多分。“但是平均分还是没及格”,吴高桥还是有点遗憾。而这个遗憾可能也跟和孩子们玩的太好有关系,他说“我在他们面前都没有什么威严,布置作业他们也都不愿意做”。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再严厉一点再尽心一点,应该能拿到更好的成绩。

  “我喜欢跟那种乖乖的可爱的小孩一起玩,但是我发现跟我玩的好的乖小孩家里情况都特别不好。”在吴高桥的学生中,有一个小女孩,成绩不错,学习努力。她家里有一个姐姐,自己争气考上了隆回县第二中学,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也是家里的希望。可是父亲因车祸瘫痪在床,母亲照顾家人没有工作,贷款、问亲戚借钱,全家举债不少。

  吴高桥知道之后很同情他们,同时他也前后个人捐助了女孩一万元。一万块钱对这个家庭不是小数目,但也无法解决长远问题。“我帮不了什么其实”,吴高桥说,“唯一的希望可能是姐姐能考上大学,出去工作,能慢慢地反哺家庭”。

  在这一年里,除了尽职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外,研究生支教团还帮当地贫困学生联系捐款捐助,参与当地团委的志愿服务,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公益项目,获得过中国青年网、潇湘晨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我觉得给他们修条路也蛮好”

  面对“教育和财力哪个对白水洞更有用”的问题,吴高桥告诉记者,这一年之间,他见过不少来捐资、来考察的企业家、政府官员、高校校长,带来的资助或者宣传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的。小学换上了新的桌椅,不久之后食堂也能建起来,“钱很有用,真的”,他感慨道。

  支教回来之后,吴高桥感觉个人来教书的力量太微弱,如果自己成为一个更有影响力的人,能培养更多的人、支持更多的人到这样的地方来,才能帮助更多人。读桥梁工程专业的他,看到村里的公路坑坑洼洼,交通不便会阻滞旅游业的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嘛,要是以后能做个包工头给那里修条路也蛮好的。”

  可能知识扶贫的影响不及人才扶贫和技术扶贫立竿见影,吴高桥依然觉得我校对隆回县的精准扶贫在改善当地孩子们尤其是对于尚在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方面还是大有裨益。“接下来每年都有大学生来支教,起码能让他们接受更好的小学教育。”

  现在吴高桥与教过的孩子们还有联系,那时候六年级的学生现在已在读初中,偶尔会找吴高桥倾诉一下听不懂课的烦恼。最近国庆假期吴高桥还和家人一起回去过一趟,遇见了几个曾经的学生。 “这可能是人生最宝贵的一年了吧”,吴高桥说,“很怀念这段经历,既能做一点实现人生价值的事情,又能在与世无争的环境里过很纯粹的生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