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来到这片黄土地,我满心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当期待慢慢变成了习惯,不安慢慢变成了淡然,在这一年仅剩三月有余的时候,我终于开始怀念这个地方。
我怀念这一年从初识到深交的五十四名学生,我怀念这一年天天早起早睡工作锻炼的日子,我怀念这一年踏足过的每一寸土地。
这里的条件说不上好,甚至谈不上完善。来的第一天,我们收拾了一整天才把两间杂乱的屋子收拾成这一年的“宿舍”。学校里没有浴室,甚至还保留着农村最原始的旱厕,于是我们只能一周去县城洗一次澡,只能忍着脏乱和恶臭解决方便问题。我们默默抱怨过为什么学校不修建一个浴室,为什么不把厕所改建成冲水厕所,为什么偌大一个中学却还使用着泥土操场。可是慢慢的,当我们适应了这一切,我们发现,这才是这所乡镇中学最应该有的模样。
丹凤县商镇中学,简单朴素的名字,理应有着简单朴素的样子。
学校坐北朝南,南面有丹江河和商山,北面有座凤冠山,这个商山北麓的小县城因此得名——丹凤。商镇离丹凤县城仅十分钟车程,毗邻国道,镇上仅有一条主干道,居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见面都会寒暄一句“吃了没?”一个民风如此淳朴的小镇,自然孕育着一群温厚和谐的人儿。
这一年有太多第一次。当我第一次踏进商镇中学初一(1)班的教室,看着讲台下五十四双明亮的眼睛,抬着头好奇的观察着这位新老师,他们又何曾知道这位“老师”心中是多么紧张却又多么骄傲。在开场白里,我说我希望不仅能成为他们的好老师,还能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好哥哥。他们笑了,我却有点愣住了。是啊,初中的孩子又怎么懂得老师的心意,虽然我刚走出大学校园,却早已不是十年前的那名初中生。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笑。由于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照看,从小没有约束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进入中学以后,为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很多老师不得不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开学第一个月,我就见到了数十名被打哭的学生,他们疼,我的心也疼。棍棒教育一直不是我所赞同的教育方式,可是无疑,这种方式在这里很普遍,甚至很奏效。即使是最差的学生,我也不忍去打他,就算是批评也仅仅是点到即止,更多的是耐心的和他交谈,想找出他心里的困惑。可是一次次失败的谈话经历让我发现,这里的孩子们已经不敢抬头看老师了,他们害怕。
曾经有一个学生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由于屡次抄作业,我不得不罚她把书上的重要概念抄五遍,可是直到下课了她也没抄完,于是我叫她和我一起去教室隔壁的老师办公室,等她在办公室抄完再回去上课。从站起来的那一刻起,她就没有抬起过头,我让她坐在沙发上抄,她低着头看了我一眼,蹲在了地上,把本子放在沙发的扶手上开始抄。看到这一幕我竟心疼得不能自已。可能从年级主任、年级组长到班主任、任课老师,这里的每个老师都会认为她这样做才是对的,可是我却觉得,这样的教育,根本没有留给尊严一席之地。
由于我的宽松,初一(1)班的成绩一直在下滑,我也在思考,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如果我继续坚持自己的教学方式,会不会耽误孩子们的未来?可是如果我和别的老师一样打骂我的学生,他们会不会恨我?所以我在第二学期的第一节课,给他们讲了一段话,告诉他们学习并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是为了家人,而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从他们反馈回来的感想我能看出来,很多学生听懂了我的话,可是还有一部分无动于衷。
可能读完这三年,甚至不到三年,很多人就会辍学,去打工、去种地、去继承家里的事业。可是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带着自己的梦想,继续完成学业,进入县城里最好的高中,考上一个不错的学校,见识到外面的世界,认识更加优秀的人,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然后回头看看养育自己的这个小镇,会想起这里曾经有一名年轻的老师和他说:我要你认真学习,是为了让你以后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北京交通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 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