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里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的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于是,我带着对于祖国边疆的未知,也带着对自己人生的未知,踏上了来新疆支教的火车。看着车窗外的风景:从连绵起伏的江南丘陵,到一望无垠的华北平原;路过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穿过河西走廊的绿洲草原;终于,苍茫无际的戈壁滩闯入了我的视野。
初到新疆,第一个感受是“冲击”,这个冲击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来自于地理认知上的冲击。对于从小在长江边上长大的我来说,对于新疆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书本:类似于“城市与沙漠相连,绿洲与黄沙相伴,飞鸟伴驼玲起舞”的旖旎、又或者“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苍凉。可是到了这里才发现,新疆也有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假山池塘的城中公园,绿叶接天的水库荷塘……勤劳的兵团人民在广袤的沙漠上用生命与汗水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明珠。到了新疆我才发现,过去二十多年的认知是如此的狭隘闭塞。俗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的“冲击”则来自于我所教授的学生。我们服务的学校是一所中级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来源很复杂:有初高中还没读完为了早日就业的学生、有在社会上闯荡了几年又回来学习技术的学生、还有从南疆招生过来连汉语都不熟练的学生等等。对于从小按部就班乖乖地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读到研究生的我而言,他们的人生经历、背景环境、甚至语言都是陌生的。不用说如何教好他们,就是如何教他们,在我心里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疑问号。
蔡元培对于教育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正是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师者,比起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我结合我所教的德育课,在讲解书本知识之余,给学生们放一些积极励志的名人演讲,分析一些真实的案例,希望能给他们以激励鼓舞。
转眼间,到新疆支教时光已经走过了一大半,这几个月的时间给我的感受则是“转变”,这个转变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的感受来自于学生的“转变”:刚开始教授少数民族班的学生计算机课的时候,这些刚从南疆来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学生连基本的使用键盘和鼠标都很不容易,而且让我头疼的是对汉语也是一知半解,上课的语速要放的很慢,经常还要手把手的个别指导经,不过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教学,现在他们能够熟练的制作图文混排的文档,还能用表格软件制作课程表,这些让我非常的开心满足,因为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另一个方面则是我自己的转变。走在校园里开始有学生对你说老师好;在教师节的时候会收到学生的教师节祝福;感恩节的时候收到班级的感恩苹果;而在公交车上有学生给你暖心的让座。这些都是人生角色的转变,但是在我看来,从学生转变成了一名老师不仅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多的是自己心态上的变化。例如以前如果阻止他人去做一件事情,只是简单的禁止别人去做,而现在我则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仔细的分析事情的原因、利弊、缓急,耐心的说给他们听,获得他们心底的认同,更多的去考虑他人的想法。并且,在很多时候也会去用教师的身份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真正的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作为一名支教教师,我也是一名志愿者。我也想过作为千千万万名志愿者中的一个,我能为这里做些什么?看过一位作家写过的这么一句话:“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再微不足道的东西都能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更何况我们活生生的人。就像当初的口号里说的:“志愿新疆,智慧西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跬步能至千里,涓流能聚沧海,我们也一定能智慧新疆、开发西部。(北京交通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 左杨)